桀,姒姓,夏后氏。

其实本名癸(一名履癸),帝发之子。帝发死后,桀继任夏朝君主之位。

为什么会叫“桀”呢,桀是其谥号,史称夏桀。

谥号是指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死之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文字。

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谥号。

谥号可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

《康熙字典》中“桀”的解释是:“集韵:巨列切。……磔也。……古人称桀黠者,其凶暴若磔也。又谥法:贼人多杀曰桀。”

因此,学者们认为帝履癸谥号为“桀”,原因可能是鉴于夏桀生平的暴行来说的。

而又有学者认为,甲骨文中没有“夏”字,最早出现在金文当中,金文中的“夏”字十分恐怖,而且血腥。这个“夏”字表示的是一个人,这个人的左臂是缺失的,右手撑着已经被砍掉了右脚的腿部,左腿自大腿以下也被砍掉了,身边还丢着两把刀,俨然是描述一个惨死之状。

由此,帝履癸谥号为“桀”极有可能是根据夏桀的惨死之状作出的,而非其残暴夏政。

但无论那种解释,人们今天记住的更多是夏桀就是残暴的代名词。

内政不修,外患不断

少康中兴时期,是夏朝的鼎盛时期。

姒不降时期夏朝版图达到最大,之后到姒孔甲这一代,他“肆行淫乱,诸侯化之,夏政始衰”。

《史记·卷二·夏本纪第二》记载:孔甲崩,子帝皋立。帝皋崩,子帝发立。史书仅仅记载了桀的祖父及父亲继位的过程,没有具体的功绩和历史事件描述。

可见,在衰退中的平庸王朝,连文字记载都少的可怜。

夏桀时期正式奴隶制的发展时期,社会分成奴隶主阶级、奴隶阶级和平民阶级。

奴隶主由父系氏族社会末期的氏族贵族和部落首领转化而来,他们在交换中夺取大量的财富,在战争中扩大权力,最终转变为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和完全占有生产者本身的奴隶主阶级,成为社会的统治者。

奴隶主要是由氏族部落之间的掠夺战争中得到的俘虏转化而来,也有一部分是氏族公社的贫苦社员沦为奴隶的。

在夏代,奴隶分很多种,从事农业生产的称“民”、“黎民”、“众人”、“众”;从事畜牧业的称“牧竖”或“隶圉”;奴隶主家内的奴隶则男性叫“臣”和女性叫“妾”。

在奴隶主眼里,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奴隶被奴隶主成批地赶到农田里去种地、放牧,从事各种繁重的体力劳动,但却得不到劳动成果。

奴隶主还掌管了努力的生杀大权,可以随意的把奴隶关进监狱,施以重刑杀害。

平民阶级也就是“自由民”,可以独立地从事农业或手工业生产工作,只是有时也会受到各级贵族的剥削和压迫,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比奴隶阶级要强很多。

夏桀就是最大的奴隶主,奴隶主们整天沉迷在饮酒、打猎和歌舞之中,而不管奴隶们的死活。

夏桀喜欢饮酒、打猎和歌舞,甚至是赌博,根本不关心朝政,更不关心老百姓的死活,甚至为了给自己无聊的生活增添点刺激,故意命人放饿虎于市中,欣赏人们惊恐逃命的样子,

夏朝国中的百姓对夏桀暴政恨之入骨。

《竹书纪年》记载,他“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

筑倾宫:"倾宫"指的是极其宏伟壮观的宫殿,"筑"则是建造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建造一座宏伟的宫殿。

饰瑶台:"瑶台"是指用美玉装饰的高台,"饰"是装饰的意思。这里指的是用美玉来装饰高台,使其更加华丽。

作琼室:"琼室"是指用美玉建造的房间,"作"是建造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建造一个用美玉装饰的房间。

立玉门:"玉门"是指用玉石制成的门,"立"是建立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建立一个玉石制成的门。

这些大兴土木的建设工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钱财,奴隶阶级和平民阶级被压榨苦不堪言,社会阶级矛盾日趋尖锐,民不聊生。

而此时,各诸侯国已经不来朝贺。九夷来贺,四夷朝贡的辉煌场景已经不复存在。

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王朝根基摇摇欲坠。

不思进取,骄奢淫逸

据史书记载夏桀身强力壮,还荒淫无耻,他喜欢美色,从各地网罗美女,藏于后宫,并日夜与元妃妺喜及宫女饮酒作乐。

而妺喜也是他抢来的,

妺喜是有施氏(即有施部落,在今山东省蒙阴县境内)之女。夏桀发动大军攻打有施氏,有施兵败求和,献出他们的牛羊、马匹、美女,其中包括妺喜。

曾有诗称赞妺喜的美丽:“有施妺喜,眉目清兮。妆霓彩衣,袅娜飞兮。晶莹雨露,人之怜兮。”

夏桀得到妺喜后,对她非常宠爱。

为了妺喜的欢心,他不惜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让妺喜享尽荣华富贵。

而妺喜还有三个癖好:一是笑看人们在规模大到可以划船的酒池里饮酒;二是笑听撕裂绢帛的声音;三是喜欢穿戴男人的官帽。

史籍记载,夏桀为了满足妺喜的特殊癖好,建造规模大到可以划船的酒池,还“邀请”三千名饮酒高手在击鼓声中下池畅饮,高手们醉而溺死的事情时常发生。荒唐无稽之事,常使妺喜嗤笑不已。

汉初《韩诗外传》卷二载:“昔者桀为酒池糟堤,纵靡靡之乐,而牛饮者三千。”

其卷四又载:“桀为酒池,可以运舟,糟丘足以望十里;而牛饮者三千人。

西汉后期刘向《刺奢》写道:“桀作瑶台,罢民力,殚民财,为酒池糟堤,纵靡靡之乐,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

《节士》也写道:“桀为酒池,足以铉舟,糟丘,足以望七里,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

妺喜听到撕扯缯帛的声音就会笑,而夏桀最喜欢看见妺喜笑,于是下令宫人搬来织造精美的绢子,在她面前一匹一匹的撕开,只为博得妺喜的欢心。而当时丝绸织造业刚刚兴起,绢帛稀有且昂贵,都是奴隶和平民辛苦劳动的产物。夏桀丝毫关心这些,只关心妺喜这个美人是否开心。

关于夏桀的荒淫和变态,刘向的《列女传》描述为:

桀既弃礼义,淫于妇人,求美女,积之于后宫,收倡优、侏儒、狎徒能为奇伟戏者,聚之于旁。造烂漫之乐,日夜与末喜及宫女饮酒,无有休时。置末喜于膝上,听用其言。昏乱失道,骄奢自恣。为酒池可以运舟,醉而溺死者,末喜笑之以为乐。”

夏桀的太史令终古看到夏桀这样荒淫奢侈,哭泣着进宫向夏桀进谏说:“自古帝王,都是勤俭爱惜人民的力量,才能够得到人民的爱戴。不能把人民的血汗随意挥霍在吃喝玩乐上,这样奢侈无度,恣意妄为,只有亡国。”夏桀听了很不耐烦,斥责终古,终古最终明白夏桀已不可救药,便投奔了商族部落的首领汤。

朝中大臣关龙逄也几次劝谏夏桀,关龙逄说:“天子谦恭而讲究信义,节俭又护贤才,天下才能安定,王朝才以稳固,如若陛下长期奢侈无度,嗜杀成性,必然失去人心,陛下只有赶快改正过错,才能挽回人心。”夏桀听了心生厌烦 ,竟下令将关龙逄杀死。

朝中还有一个叫赵梁的人,此人专投桀所好,教他如何享乐,如何勒索诸侯,如何搜刮百姓,说夏桀喜欢听的话,深得夏桀喜爱,赵梁也得到重用。

夏桀继位后的第十七余年,有担忧夏朝命运的大臣 引见伊尹给夏桀。

伊尹自幼聪明颖慧,勤学上进,虽耕于有莘国之野,但却乐尧舜之道;他既作奴隶主贵族的厨师,又作贵族子弟的“师仆”。

由于他研究三皇五帝和大禹王等英明君王的施政之道而远近闻名,以致于使求贤若渴的商部落首领汤王三番五次以玉、帛、马、皮为礼前往有莘国去聘请他。

伊尹以尧、舜的仁政来劝说桀,建议桀体谅百姓的疾苦,用心治理天下,桀根本听不下去,伊尹离去,不再多说话。

夏桀重用奸臣,排挤贤臣,根本不听劝谏,夏朝朝政日益腐败,失去人心,最终众叛亲离了。

时日曷丧,成汤伐桀

夏王桀十一年,会诸侯于仍,有缗氏逃归,遂灭有缗。《左·昭四年传》曰:“夏桀为仍之会,有缗叛之”。

夏桀的暴政使人民怨声载道,诸侯时有反叛。夏桀为炫耀权力,命诸侯在有仍氏国盟会,有缗氏是夏朝东部较大的诸侯国,一向不满夏桀的残暴统治,其国君于盟会中途,愤然归国。

于是,夏桀征调大批军队进攻有缗氏,将其击败。夏军也这次战斗中也遭受重大损失。有缗氏国君被迫献出琬、琰两名美女求和。

据《竹书纪年》记载,夏桀十分宠爱琬、琰两名美女,虽然她们没有生育,夏桀仍然用苕玉刻上“琬”字,华玉刻上“琰”字,以示珍爱。

夏桀纳二女,而将妻妹喜抛弃在洛水一带,冷落之。

到了晚年,桀更加荒淫无度,命人造了一个大酒池,称为“夜宫”,他带着一大群男男女女杂处在池内,饮酒作乐,群体运动,不上朝,不理政,像是在享受人生中最后的时光。

伊尹离开夏都时,夏桀曾自豪地跟伊尹说:“人民跟我的关系,就是太阳和月亮的关系。月亮没有灭亡,太阳会灭亡吗?”

伊尹离去后,将这句话告诉给了商汤,商汤也将这句话告诉给夏民,以试探夏民对桀的态度。

夏民指着太阳恶毒地咒骂桀:“若太阳什么时候会灭亡,我这个月亮愿意跟你同归于尽!(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

《书·汤誓》记载“有众率怠,弗协,曰:'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孔传:“众下相率为怠情,不与上和合,比桀于日,曰:'是日何时丧,我与汝俱亡!’欲杀身以丧桀。”

这便是成语“时日曷丧”的由来,表达了一种愿意与憎者同归于尽的仇恨心理。

商汤是商族部落的首领,商的始祖契到汤经历了14代,商族这时已经成为黄河下游一个比较强大的部落了。

商汤不同于夏桀,他宅心仁厚,重用了贤臣伊尹。

伊尹离开夏都时,返回伊洛流域和夏桀王遗弃于洛河流域的元妃妺喜相遇相交,通过妺喜了解到夏桀王内部的许多重要情报。

伊尹投奔商汤后,为了测试九夷之师对夏桀王的态度,伊尹劝说商汤,决定停止对夏桀王的贡纳。结果夏桀大怒,“起九夷之师”攻汤。伊尹看到九夷之师还听夏桀的指挥,就献计商汤暂时恢复对夏王朝的贡纳。

汤在亳营建新国都、积蓄粮草、招集人马、训练军队,为灭夏之战积极准备。

大约在公元前1601年,伊尹决定再次停止对夏王的贡纳进行试探,夏桀虽再次起兵,但“九夷之师不起”,在政治和军事上完全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

此时,昆吾氏和与其同姓的顾国、彭姓的韦国还是夏桀的强大羽翼。

但此时夏王桀癸履荒淫暴虐,民怨很大,侵削诸侯,诸侯也怨恨。诸侯昆吾氏举兵叛乱,汤率领诸侯先讨伐了昆吾氏,并趁势砍掉了夏桀的羽翼。

消灭昆吾以后,汤立即乘胜讨伐夏桀。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成汤正式兴兵讨伐夏桀。

伐桀以前,汤的军民不愿战争,汤在都城亳(b)告喻众人吊民伐罪的道理。

汤在征伐夏桀之时,双方会战于鸣条之野,为戒士众,而作《汤誓》,史称鸣条之战。

《史记》版原文为:

王曰:“格女众庶,来,女悉听朕言。匪台小子敢行举乱,有夏多罪,予维闻女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夏多罪,天命殛之。今女有众,女曰:'我君不恤我众,舍我啬事而割政。’女其曰:'有罪,其柰何?’夏王率止众力,率夺夏国。众有率怠不和,曰:'是日何时丧?予与女皆亡!’夏德若兹,今朕必往。尔尚及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理女。女毋不信,朕不食言。女不从誓言,予则帑僇女,无有攸赦。”

主要内容为:汤王首先宣布夏桀罪状,以示出师有名。汤王称夏桀获罪于天,昏暗无德,天命殛之,非我小子敢行以臣伐君、举乱犯上之事。桀已尽失君道,不忧念民众、舍弃稼穑,夺农功之业,以敛财货。劳遏民力,丧失人心。民众诅咒说:如桀为日,愿与日俱亡。夏桀罪恶多端、我畏上天,故而受命讨伐,以示天威,以正天道。接着申明赏罚:将士务要同心戮力,共助我一人,以行天罚。如有战功,我将重赏,决不食言;如若不从我誓言,我则并杀你们和你们的妻子儿女。

史官记录这篇誓词,名叫《汤誓》。

相当于为了一举消灭夏桀,临战之前,商汤发出了隆重的动员令,召开了隆重的誓师大会,发表了讨伐夏桀的檄文,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汤誓”。

鸣条之战是夏朝灭亡的转折点,商汤率领商部落士兵与夏军在鸣条进行决战,商汤在战前举行了隆重的出征誓师活动,商军在决战中奋勇作战,最终击败了夏桀的主力部队,夏桀败退后不久病死,商汤建立了商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