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严重的环状混合痔不能做到一次性治愈,如果切除组织过深过多,术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肛门失禁或狭窄;术后常伴有切口水肿,残留赘皮,不利于便后清洁。
手术创面大,愈合时间长,易出现肛门剧烈疼痛;破坏了部分齿线及肛垫组织,部分患者术后会出现肛门感觉性失禁或便秘、肛门狭窄等并发症。
该术式一直被认为是痔手术方式中的经典术式,许多学者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
舒洪权等用小切口、多切口外剥内扎硬注术治疗Ⅲ、Ⅳ度环状混合痔。
在彻底切除病变痔体的同时,减少了肛缘、肛管皮肤的损伤,最大限度的维持肛门、肛管的解剖形态,有效地保护了肛门功能,达到治愈痔核和肛门整形的目的。
外观更加美观,大大降低了术后肛缘水肿的发生,满足了肛门自制的生理功能。
部分内括约肌挑断松解,减轻肛门疼痛、减少水肿的发生,小切口也缩短了切口愈合时间。取得满意结果。
创面闭合术(Ferguson术)
闭合式外剥内扎术由Ferguson和Heaton于1959年首次报道,旨在克服外剥内扎创面开放术的缺点。
手术操作与外剥内扎创面开放术式基本相同,但在切除痔核后缝合手术创面,或仅在切口的下方保留部分开放以便于引流。
其优点是在不牺牲黏膜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切除痔血管组织;通过一期缝合创面减少术后的渗出,缩短愈合时间;避免外剥内扎创面开放术后创面瘢痕收缩引起肛门狭窄。
较开放术式,该术式术后肛门疼痛减轻,切口愈合时间缩短,但必须做好术前肠道准备、手术无菌操作及术后预防感染处理等。
由于肛门部位生理解剖的特殊性,其创面愈合过程受括约肌松弛与收缩和粪便污染的影响,不可能与其他部位的切口相同。
在手术过程中切口处于牵开状态,即使不缝合,在括约肌张力作用下也可自然回缩,在排便时切口被动扩张,创面靠肉芽组织填充、上皮生长而愈合。
缝合切口虽然增加了创面的张力,但减少了排便时肛门的扩张度,容易在排便时因括约肌扩展而使缝线张力增加引起疼痛,同时缝合处易残留粪便引起感染而致引流不畅,反而延长愈合时间。
创面半开放式(Parks术)
该术式最早在1955年由Parks提出,该手术是切开肛管及直肠的黏膜,将其下的痔体组织予以结扎切除,然后重新对合黏膜,并缝合。
其优点是:结扎部分不含肛管皮肤,术后疼痛轻;不完全切除黏膜、皮肤,术后自然回缩覆盖创面。
缺点是:术后复发率高、手术难度大、易出血、手术时间长等。
混合痔分段结扎术
1982年丁泽民采用分段齿形结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此法采用放射状切口,使痔核下端分离,结扎顶点的连线不在同一平面上,痔核脱落后创面呈齿形。
该术式保留肛管皮桥、黏膜桥,进行齿形分离结扎,这对避免肛门狭窄、肛门松弛、黏膜外翻等后遗症有重要作用,但不能很好地解决术后肛门疼痛、水肿、出血及赘皮形成。
丁杰,丁曙晴改良了该术式,采用分段齿形结扎皮桥整形加括约肌侧切术治疗环状混合痔,既避免了传统术式治疗环状混合痔不彻底而痔残留,又保证了术后肛缘平整,起到了肛门整形作用,还减轻了术后肛门疼痛,具有术后并发症轻、复发率低、减少皮赘残留等优点。
痔环切术
最早由White-head于1882年报道,主要使用于环形脱出的内痔或环形混合痔,后于20世纪40年代由Saresola和Klose予以改良,一般称为Saresola-Klose法或Klose法,又称White-head法。
该手术的操作要点是在齿线上方0.3~1.0cm处沿内括约肌表面向上分离,环形切除宽约2~3cm的直肠下端粘膜、粘膜下组织及全部痔组织,将直肠粘膜与肛管粘膜皮肤缝合。
其优点是痔块完全被切除,术后复发率低,但缺点是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多,术后10%~13%的病人伴有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如肛管狭窄、粘膜外翻、肛管感觉丧失导致的感觉性大便失禁等,目前已较少采用。
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PH术)
痔上黏膜环切吻合术(PPH)是意大利学者Longo根据痔病形成新理论即肛垫下移学说,提出的一种通过吻合器环形切除直肠下端黏膜来治疗严重痔病的方法,又称Longo术、肛垫悬吊术。
痔的吻合器手术的实质是保留肛垫的完整性,通过特制的吻合器在痔的上方环形切除直肠下端肠壁的粘膜和粘膜下层组织(原则上不切除痔块,但对于痔块大、严重脱垂的环形痔可以同时切除痔的上半部分,同时对远近端粘膜进行吻合)。
使脱垂的内痔被向上悬吊和牵拉,不再脱垂。由于位于粘膜下层供给痔的动脉被同时切断,术后痔血供减少。痔块在术后两周左右逐渐萎缩。
优点:基于肛垫理论,完整的保留肛垫,术后对肛门精细控便能功能影响小;吻合区域在齿线以上,避免术后疼痛;
手术时间相对较短,术后恢复时间快;对于以对于重度脱垂性痔病术后提升效果明显。
缺点:由于术中使用其配件肛镜扩肛,会产生肛周皮肤撕裂伤;由于环形缝合荷包,由于缝合深浅不易保持一致,会有收线力度不均而出现黏膜切除不均匀;
环形切除,不留黏膜桥,有直肠狭窄风险;女性阴道后壁较薄,荷包缝合时有穿孔风险;术中吻合口环切,出血概率比其他术式相对较高;
术后存在吻合钉脱落不全;费用相对较高等问题。与传统的混合痔内扎外剥术相比,具有显著的优势。
多普勒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DG-HAL术)
超声多普勒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该术式是1995年日本学者Morinaga发明,集超声波探查、缝扎手术为一体的治疗痔病的新技术。适用于Ⅱ~Ⅳ度的内痔。
其机制为:①结扎后动脉血流减少,肛垫内的压力下降,痔萎缩、出血和疼痛停止;②在术中缝合时将直肠黏膜及痔体直接缝合固定在肌层,阻止了肛垫的下移;③阻断了出血的血管。
此术式有损伤小、术后愈合快等优点,比较适合身体条件较差、不适宜较大手术的患者,主要用于痔疮出血患者。缺点:(1)仪器投入要求较高,不适宜广泛;
(2)技术难度较大,精度要求高;(3)不能立即解决脱垂等问题,不符合患者实际需求。其优点为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但其远期疗效尚待观察。
保留齿线类的改良术式
此类术式以肛垫下移学说为理论依据,目前国内所采用的的保留齿状线的术式主要是在保留齿状线的前提下,将混合痔的内痔部分和外痔部分分别单独处理。
较好的保留肛垫ATZ上皮(此上皮具有精细的辨别觉,有多种化学性和机械性受体,可引发保护性肛门反射,对维持正常排便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符合人体正常生理解剖要求,达到术后不影响或尽可能少地影响精细控便能力,充分减少创面,减轻术后疼痛,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少了并发症。
此类手术处理内痔方式有:对内痔结扎切除、对内痔注射治疗、对内痔采用注射+结扎方法、痔动脉结扎后悬吊内痔、折叠悬吊内痔等。
处理外痔的方式有:弧形(环形)切剥外痔、放射状切剥外痔等。金定国相继提出外剥内扎保留齿线术、保留肛垫ATZ上皮中医结扎术,其方法是在齿状线上方0.5cm以上结扎痔上动脉区,缝扎内痔,在齿状线下方0.5cm处切剥外痔。
于内括约肌下缘缝合一针,重建括约肌间沟。上述术式保留了齿状线、ATZ上皮,重建了括约肌间沟,避免了肛门狭窄,排便困难,缝扎了痔上动脉区,预防术后复发,同时又将肛垫上提固定。
郭修田采用保留齿线悬吊术治疗环状混合痔,其方法是结扎痔动脉血管,然后在不同平面上“回”字贯穿缝扎内痔,剪除痔体残端;作梭形或弧形切口切除部分外痔,潜行锐钝结合剥离痔组织至齿线下0.5cm,修剪创面,间断缝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