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汉末年,士人和宦官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比如说汉桓帝和汉灵帝时期的两次“党锢之祸”,宦官借助皇权的力量对士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导致这些士人对汉王朝离心离德;再比如说汉灵帝去世后,以何进为首的外戚士大夫集团对失去主心骨的宦官发动攻势。虽然何进被干掉了,但是宦官的势力也被其他士人彻底拔除。可见这双方之间的矛盾有多么尖锐。

曹操的出身不太清楚,有史料说本姓曹,是名将曹参之后;有史料说本姓夏侯。但是曹操是宦官之后的出身是确实的。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是用事三十多年的不倒翁,给曹嵩或者说曹操一个很优渥的经济条件,但也给曹操一个宦官之后的身份。这个身份确实给曹操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让曹操受到鄙视。曹操本人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和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文》都能体现出这一点。

《让县自明本志令》:“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为袁绍檄豫州文》:“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

曹操宦官之后的身份真的对他造成巨大负面影响了吗?

曹操是宦官之后,这个身份容易让袁绍揪住做文章。然而檄文本身就是要骂曹操的,没有这一点也会找新的点子去骂。抛开敌人的檄文,现实生活中这个宦官之后的身份真的对曹操有巨大负面影响呢?小编以为未必。

首先在曹操的少年时期,就与袁绍、许攸、何颙这样的名士清流勾搭在一起。袁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三国志·魏书·袁绍传》中的记载是“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英雄记》中更是说袁绍“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曹操更是得到乔玄的青睐和帮助,在其建议下又找许劭进行镀金,从而制造名望。可见少年时期的曹操还是能够进入士人圈子,而不会因为宦官之后的身份被鄙视、疏远。

其次在创业时期,曹操也离不开名士的帮助。在讨伐董卓的时候,曹操的有钱老爹不愿意和曹操趟这条浑水,自己到琅琊避祸,可能是碍于当时不能出任本户籍监临官的地方官吏回避制度,曹操在陈留己吾起兵。资助他的人叫做卫兹,是一个名士,当时的陈留太守是张邈,也是一个名士,还是曹操的好朋友。可以说创业初期曹操就得到了名士的支持;然后曹操创业的一个转折点,就是接替刘岱的兖州,也是靠名士陈宫奔走,以及鲍信等兖州官吏的支持。在东汉末年那种名士掌握话语权,进一步影响地方官吏任免的社会背景,这些兖州官吏应该有很多都是名士豪族出身。可以这样说,这些人在当时是支持曹操入主兖州的。至于后来这些名士的集体背叛,导致了“兖州之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曹操很不明智地杀死名士边让,让兖州其余名士产生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的感觉,而非曹操宦官之后的身份。

曹操为什么会得到名士的支持?

按理说士人对宦官的态度应该是歧视甚至仇视的,那么曹操这个宦官之后为什么能够进入名士圈子,得到名士们的支持呢?小编以为原因有三点。

一、曹腾的行为

曹腾有没有有弄权的事情呢?其实也是有的。比如与外戚梁冀合作,拥立汉桓帝刘志上位。但是曹腾这个人确实没有太多的劣迹,《后汉书》中甚至有“未尝有过”之类的记载。而且曹腾用事的时候还推举了很多名士,给这些名士政治资源。有的时候史家常说的某一集团,比如什么东州集团、淮泗集团、宦官集团只是一个笼统的概括的说法,绝不能用一种特性来把一大群人泾渭分明地划分在一起。像曹腾这样的声名还算不错的宦官,受到的名士的敌视当然与其他为非作歹的宦官不同。

二、曹操的个人行为

曹操虽然是宦官之后,但他的做派是和士人是一个路子的。比如说曹操在当洛阳北部尉的时候,打死了宦官蹇硕的叔叔;也有记载曹操带着兵器进入过张让的家中,虽然没有明确记载是刺杀,但总不能是观光,多少也带有挑衅的意思;曹操在济南相的一系列积极的政令也符合士人在道德层面上的认可。可以说在宦官和士人之间,曹操当然是站在士人这一边的。而且曹操还有唱义讨董的行为,当时宦官集团已经被消灭,董卓才是最大的敌人,曹操的做法自然会受到名士们的认可。

三、东汉末年的乱世

清平年代名士对社会的影响比较大,因为能够有一个安稳的秩序。而在东汉末年那个乱世中,枪杆子的作用远远比笔杆子大,名士再怎么想维护自己的名声,首先要保证自己的生命和财产。曹操入主兖州之前,打败了黑山军、南匈奴,彰显了自己的武力。这种武力能够保护兖州这些名士的身家性命不受黄巾军的侵犯,所以名士会支持曹操。而曹操对名士们举起屠刀时,他们的性命和地位又得不到保证,于是造曹操的反。这种前后相反的行为是与实际利益挂钩的。

所以综上所述,小编认为曹操的宦官之后的身份并没有给曹操带来太大的负面影响,反而给曹操一个进入上层社会的环境,曹操的一些行为也得到名士的支持和认可,只不过曹操后续的屠城、杀名士的举动才引起了名士对曹操的反对,这种变化是根据曹操对名士的态度的变化的一种反馈,而非因为曹操的所谓浊流身份。

参考文献:《三国志》、《后汉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